規範化、常态化、特色化的本科生全程導師制管理模式是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于砥砺奮鬥、練就過硬本領和錘煉品德修為的新時代中國青年大學生培養的重要模式。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核心在于學生,支持體系在于導師、輔導員、班主任、家長等全方位培養與服務。在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實踐過程中,所指導的學生學習成績顯著提升,2020級新生科目及格率100%,優良率80%,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多次獲得校級優秀大創項目、省部級學科競賽獎勵,指導學生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獲得軟件著作權,指導學生參與出版專著,多人次獲國家獎學金、學校特等獎學金、其他校級獎學金。
1.基本做法
(1)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需要在具體培養實踐中弘揚高尚的德行修養,注重對學生學術道德和科研素質的規範指導,錘煉學生品德修為,強化學生責任擔當,培養學生成為熱愛祖國、具有遠大理想和責任擔當、具備砥砺奮鬥意志的時代青年先鋒。立德樹人可以從國家、行業、學校、學院、班級等五個維度開展具體工作。首先,以國家時代先鋒人物事迹來培養青年學生立德樹人時代榜樣,将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和國家重要會議精神貫穿到導師制培養全過程;從行業先進代表和發展前沿上,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以學校、學院、班級學生榜樣為素材,開展學習标杆管理,将立德樹人工作落實到實處,将德育工作“摸得着、看得見、夠得上”。
(2)學業指導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推進立德樹人,推動學生以學習為首要任務,使認真态度成為青春遠航的基礎,勤奮學習化為青春遠航的動力,增長本領變為青春搏擊的能力。在擔任本科生全程導師以來,逐漸形成了以“四學”引導貫穿式和學年關鍵節點制為基礎的學業指導機制,服務學生樂于學習、愛于學習、共同學習,引導學生勤奮好學,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與力量。
(a) 學生線下指導
(b) 學生線上指導
圖1 學生學業指導與交流
學業指導需以“樂學”、“愛學”、“想學”、“必學”四學引導貫穿式來激發學生内在學習動力,樹立專業學習興趣,服務我國高質量現代化發展需求。因勢利導抓住學業指導關鍵點,在大一學生新入校迷茫、專業認同不足、轉專業迷茫等節點,通過面對面咨詢、專業講解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本專業,認識本專業在國家發展需求中的重要性,增強“樂學”和“愛學”意識。切身體驗式交流讨論融入學生學習生活,以學業規劃為契機,注重以切身經曆與學生就學業選擇過程中的價值觀問題進行讨論,幫助學生明确選擇價值标準、發展目标,合理規劃學業,營造良好學風,培養“想學”氛圍。加強同年級激勵、高年級鼓勵方式,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強化“必學”意識。
關鍵節點控制是抓緊抓牢學業指導成效和強化全過程管理成果的重要步驟。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跟蹤調研學生學習情況(圖1),深入分析學生從大一入學到大四畢業各階段所面臨的學習、生活、工作發展問題,以學年為周期,制定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學年工作計劃和覆蓋大學全過程的學業指導體系,明确各個時間階段對于不同年級本科生學業指導與培養工作的重點。
每一學年第一學期第一個關鍵工作是本科生新生入學指導。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本科生新生入學指導是本科生學業培養的第一環節,主要采取新生面對面、新生與師長見面會交流的形式進行學路領航和學業指導。第二個關鍵工作是學業指導幫幫團,高年級學生指導低年級課程學習,促進學業進步。同時,開展大三年級大創立項與大四年級大創經驗交流活動,以科研創新和創業指導來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以大創為基礎開展學科競賽的準備和報告修改工作,建立了以賽促學的社會調研與學科競賽管理機制(圖2)。大二及以上年級督促其進行四六級考試、考研備考沖刺、期末考試等第一學期期末階段全方位備考工作。所有的學期工作需要依靠穩定的聯系機制來保障,日常聯系以微信群為主、PPT彙報為輔的交流讨論機制(圖3),重要事項采取騰訊會議與線下會議相結合的方式。
圖2 以賽促學,指導本科生參與社會調研
每一學年第二學期的工作需要針對上一學期的情況因材施教、因事而定。具體而言,下學年本科生全程導師制的主要工作依次為針對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級的上學期學業總結,大三年級的學涯規劃,大四年級的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考研複試指導,大創項目的學科競賽報告與答辯指導,大二的科研選題等,四六級考試備考指南等内容。第二學期末開展社會實踐與調研指導,對本科生學科競賽成果進一步完善。在本科全程導師制的大團隊中通過交流與讨論,實現對各年級本科生建立規範化、常态化、特色化的本科生全程導師制管理模式。
圖3 學業指導聯系群與日常交流讨論機制
(3)指導規劃
指導規劃,需要以專業培養方案為基準,引導學生按照畢業要求進行規劃。此外,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價值觀,熟悉學校教學管理與日常管理制度,為學生大學生涯制定學習及發展計劃,提高其學業興趣和動力,促進學生學業發展。分階段制定學習發展規劃,大一、大二階段以能力培養為主制定學習、人文交流與其他能力全方位培養規劃,大三和大四階段以未來發展規劃為主,圍繞成為怎麼樣的人來開展規劃工作。信息反饋機制,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學生平時學習和生活狀态,指導其規劃好自己的學習生涯,同時建立學校-導師-家長三方聯動機制,及時向學院領導、輔導員、家長反饋與溝通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4)創新能力
指導學習,端正學習态度,指導學生練就過硬本領,通過會議和通訊視頻會議全面參與學生本科教育全過程,鼓勵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正确學習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科學研究指導與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定期組織研究方法學習和講解,組織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訓練、學科競賽等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學術會議。定期報告與學術讨論相結合,在日常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需要給本科生更多的學習報告、研究報告、讀書報告的機會,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表達自己的機會,同時也需要充分引導本科生開展學習交流、學術讨論、提出觀點與問題、簡明扼要回答問題。
(5)指導研究
促進發展,在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培養、素質全面發展等方面提供咨詢意見,鼓勵學生進行學術報告與交流,培養交流與表達能力。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是高等院校創新性本科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既可以激發本科生對科學研究工作的濃厚興趣,為讀研深造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礎,又可提高本科生專業素質和培養良好的研學習慣。學術道德是指導本科生開展學術研究的關鍵一步,也是培養講學術誠信的新時代青年的關鍵。此外,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式參觀,需要教授科研本領,在科研選題訓練階段培養起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與興趣。如圖4所示,目前指導本科生發表多篇SCI/EI論文,結合本科生的專業所學,參與了研究專著的部分校稿與核對工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圖4 指導本科生發表高水平期刊論文與參與著作
(6)學科競賽
為充分體現出工業工程專業在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能源經濟與管理等方面的學科特色,指導工業工程專業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的類别主要有節能減排與市場調查兩大類。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在節能減排學科競賽方面已經建立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北京市大學生節能節水低碳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節能減排大賽等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學科競賽體系,通過多次參加校級比賽,本人指導的競賽小組多次獲得校級和省部級獎勵,入圍全國初賽(圖5)。在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及省部級初賽方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未能得到充分發展,未來将緻力于工業工程專業在市場調查與分析競賽方面取得突破,并建立起工業工程專業學科競賽的品牌賽事。
圖5 指導本科生學科競賽獲獎
2.指導成效
圖6 2020級新入學本科生導師制學生成績
在擔任本科生全程導師以來,學業指導成效顯著提升。如圖5所示,2020級本科生導師制4位學生所有科目及格率100%,3位學生排名班級前10。已完成合作指導15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與獨立指導16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獲得校級優秀大創項目;指導本科生導師制學生參加2018、2019年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獲得校級二等獎2項,參加2019年、2020年北京市大學生節能節水低碳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獲得省部級學科競賽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為我校社會調查類最高等級獲獎項目;指導本科生導師制學生參與高水平科研項目和學術交流活動,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6篇,其中SCI/EI論文5篇,獲得軟件著作權2項,參與專著1部;已指導本科生導師制學生17名,其中獲國家獎學金2人次,學校特等獎學金2人次,其他校級獎學金7人次。
3.個人體會
本科生全程導師制的實施,能夠在學業規劃、專業輔導、科研探索以及品德培育等方面給予本科生全過程的指導,極大地推進了本科教育的定制化和個性化指導模式,學生的學習能力、交流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等都得到了顯著提高。結合自身體會,本科生全程導師制能夠有效破除入學時的迷茫、學習中的困惑、未來發展的不确定性。對于導師而言,本科生全程導師制能夠為青年教師樹立起學生培養差異化管理模式,引導學生圍繞專業學科前沿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督促學生學習、思考并形成個人觀點,在這一過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學科研水平。
4. 教師風采
王兵,博士,副教授(2019.07-)、碩士生導師(2017.11-),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計劃人選(2017),北京市“雙百行動計劃”青年教師調研團隊人選(2018),阿裡巴巴阿裡活水計劃學者(2019)。中國礦業大學(北京)bevictor伟德官网可持續發展與能源政策研究中心成員,兼任中國“雙法”研究會能源經濟與管理研究分會理事,擔任SCI期刊Energies領域編委、EI期刊Energy Engineering編委與客座主編、《煤炭經濟研究》青年專家委員會委員。2016年博士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現于中國礦業大學(北京)bevictor伟德官网能源科學與工程系、可持續發展與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研究領域為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煤炭綠色供應鍊管理、低碳技術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現已在能源經濟與氣候政策領域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第一/通訊作者20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獲軟件著作權2項。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統計局全國統計科學研究項目、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項,獲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優秀教學質量獎一等獎、優秀本科生全程導師獎、優秀班主任、學院第七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二等獎等教學獎勵,并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科學技術獎等科研獎勵。
圖7 個人生活照